
骑行康藏之旅(12)—翻越业拉山
出游日期:
2016/5/5 1:16:32
昨天的休闲骑在冰雹和寒冷中,在众多民族小盆友不断索取铅笔和糖或者其他唧唧歪歪的情况下,在他们多个团伙的围追堵截下,我们如九死一生到达邦达。
这个下午阳光灿烂,这个下午在冰雹和狂风的洗礼中空气格外清新,这个下午邦达镇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,既准备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为我们庆祝,也准备了一个拿着尖椎四处要挟,要试骑我们单车的小盆友,他的眼神诡异、闪躲而充满仇恨;这个下午我们看见邦达山脚有无穷尽的单车队伍来到,搭车来的,骑车来的,推车来的;
邦达是川藏南线318和川藏北线317的汇合点,所以,整个地形是三角形的,从这里开始,317并入318线一直绵延到拉萨,再绵延到樟木口岸,再绵延下去就是尼泊尔了。
邦达镇背后的业拉山海拔4658米,下业拉山的路途就是著名的天路九九,也叫业拉山108拐,车友们通俗的说法是72拐,具体多少拐,这次在暴风雨的前行中,也没有注意去数。从业拉山顶直落2000米的海拔后,我们就即将看到重兵把守的怒江天险,桥的这头是从业拉山下来的,桥的另一头搭在一个笔直的悬崖上,陡直陡直的崖壁,被生生的砍出一个黑黝黝的洞,走过去,洞内阴森森凉飕飕。
桥就在凌空在怒江之上,桥下是咆哮奔腾的江水,桥头两边都有荷枪武警把守,让这个本来就被大自然塑造的天险更多了几分紧张和凝重。
再往后去,就是一直沿着怒江边的路。没多久,怒江就和318国道分开了。继续陪着318线前进的是怒江的一条小支流,水质清爽,淙淙而下,比滂沱翻滚、到处是激流险滩浑黄的怒江水多了几分安静。这条安静的小河一直延申到八宿。
这就是今天大概的路程,因为这些,因为邦达镇在地理上凸显的独特优势,让这个小镇子看起来比一路上遇见的其他任何小镇要繁华多了。
没想到今天的住宿条件比登巴的还要痛苦,进得屋去,四个靠墙的托包放好之后,一横一竖的两张高低床一摆,四个人只够勉强挤着站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湿漉漉的霉潮味,白床单已经变成灰床单,枕头上,床单上,墙壁还有床沿上,写满了各种不同的吐槽语句,也有很多不明来历的污迹。
顶住感冒的风险,勉强用半冷不热的水洗了个澡,我们叫上半斤牦牛肉开始大快朵颐。
入夜,在众多喧嚣和吵杂的声音中,我们沉沉的睡去。而今晚,有一个叫丁涛的人在午夜2点直接单车上山走了,他要打破自己9天单车无后援穿越318的记录。
凌晨6点。这个清晨格外的冷,悉悉索索的吃一大碗面条不够,又叫老板打包半斤卤好的牦牛肉,沾上辣椒粉。打包扎好放托包上。
6点50分,我们一行出门右转上业拉山。
听说今儿要过怒江108拐,这个在Goolge地图上看着就热血沸腾的108拐天险,今天终于要屈服在我们的车轮下,哥几个自然是兴奋异常。事实证明,我们没有被路的曲折蜿蜒折服,没有预见的极度寒冷和风雪却让我们每个人今生都没齿难忘!
上业拉山的318国道是沿着一个干涸的河谷延伸到山凹,然后再折回上山。在刚离开邦达镇治安卡口不到1km的地方,左边有个小山脊。
今天的天气原本是灰蒙蒙的,就在6点55分的时候,大自然再一次给我们展示了它的神奇,阳光如经过了纱布蒙版一样,以非常温和的柔光效果,散散的集中打在一个小山脊上。而山脊的四周,是如梦如幻的水雾,迷离散乱的雾,湿漉漉的。
这一霎那,我用一个词叫“滚鞍下马”,我手忙脚乱的拖出相机,来不及光圈快门带参数的调,短短的3分钟之后,那串晶亮的阳光就在浓雾的拥簇下消失了。
我呆呆的看着相机里面仅存的照片,坚持相信,这是神给的福祉,他要我们在迷雾中看见阳光,在寒冷中追逐温暖,他要我们遵从自己内心的自由,一路走下去。
邦达镇至业拉山口,14km,柏油路,上坡,海拔4000以上。
雪越下越大,逆风,上坡,最低速度2.7,平均速度约5km左右,能见度约5米。
我只能听见自己沉重的呼吸。
湿漉漉的雾气在山脚伴随,再爬一会儿山,就是散乱的雨点,随后会变成稀稀拉拉的雪花。
小雪花随着海拔的升高,现在已经是鹅毛般的大雪。山风一阵紧一阵慢,裹着雪花如一张白茫茫的网,好似女巫发出的迷雾,有一阵没一阵的迎面冲来。灌着雪的风如一只巨大的手掌,忽地之间在面前形成一道厚重的气墙,让我瞬间僵住,然后忽地一下又消失的无影无踪,脚下一松,车子才晃晃悠悠的继续前行。
每当我穿入重重雪雾中,初生的太阳在在雪雾之外,照的四周白晃晃的。就在这时,有那么一瞬间,我突然有种莫名的苍茫和孤独。总之这不似人间。
那一刻我想到了折多山上,临到山顶前我泪如泉涌的哭泣。经过这么些天的旅程,我现在想到了当时的我,为什么泪水会那么突然的滔滔而下?一个男人,不是哽咽,而是张开大嘴如孩童般的哭泣。这么些天来,我都不敢去回忆,去琢磨当初的我为什么失态失控到这种地步.爬行在业拉山上的我,在雪风迷雾中独自前行的我,似乎明白了。
这不是伤心,这是感动,一个在浮世中流浪千年迷失自我的孩子,终于找到家的感动。
人,原本是与最原始的大自然有心灵共通的归宿。
我哭,是因为我回家了。
这是神秘的大自然接纳我,包容我这个凡人的独特方式,它以它宽厚的、坦荡的、毫无偏见一视同仁的胸怀赋予我了如此直白生命,而又荡涤人生的启示。
人,实在不必依靠谁的眼光和看法而活下去,不必因为世俗的标准和枷锁来禁锢自己自由的心灵。
我就是我,就如折多山顶伸手可触的蓝天,如318线上滚滚翻扬的尘土,如雅鲁藏布江咆哮的江水,如玉曲河畔叮咚银铃肆意扑入大地的冰雹,如业拉山顶呼啸的雪风,阳光下巍然挺立的南迦巴瓦,蜿蜒静谧的拉萨河水.....,大自然说,看:它们自己就是自己,雄阔辽大的高天碧蓝,追逐阳光的尘御风流畅,欢腾奔袭的雅鲁藏布江和如绸缎般丝滑光亮的拉萨河,叮咚跳跃的冰雹丝毫也不羡慕飘逸如仙的雪花…….
它们各自沉醉于自己的精彩,不在乎生命的短暂与永恒,不会因为任何而放弃自己的本性,它们或坚持,或交融,组成整个大自然五彩斑斓的和谐乐章。
但是,我们依然看见,山是山的巍,水是水的灵,尘归尘,土归土,风雨雪霜雾不改…
而大自然在慈祥的看着我们,我们这群迷失自己,不断寻找心灵慰籍的孩子…
默默去做,去承受,去坚持,去追随你内心的召唤。这,就是难得的快乐。
我在零下10度中,顶着风雪前行。
前不见去者,后不见来人。白茫茫的好干净的一片,灰蒙蒙的天空中,太阳透过厚厚的云层和大雪努力的想挤出一丝光线。
8点19分,大雪飘飘洒洒,给业拉山换上了晶莹剔透的素装。
8点51分,我浑身哆嗦的站在业拉山的海拔牌前,笨拙的冲锋衣紧紧的裹在身上像一只圆滚滚的粽子,手脚都已经麻木不堪。
业拉山顶有正在修房子的藏民,他们升起一堆大火在烧水,火堆的旁边是三个围圈而搭的帐篷,帐篷破破烂烂,避风不能挡雨。有个蒙着面巾的小姑娘忙前忙后的为大火堆添柴火,她衣着传统的藏服,扎着头巾面巾,只有一双黝黑的眼睛,在雪雾中闪亮闪亮。
我是今天出发,第四个到达山顶的。在大火的烘烤下,一群人激动的有跳有闹。来自广东的木木,他们在用DV采访陆续上山的车友,都是年纪在19-23左右的大学生,大家唧唧咋咋,互相认识和交换各种联系方式,QQ微博电话微信;他们说着不同口音的普通话,互相用最真挚的声音交谈;而我这个老家伙,以老充嫩的混迹其中,用在山下买到的卤牦牛肉,到处请人吃着,干辣椒粉沾牦牛肉,在这个零下十几度的早晨,在这个海拔4600米的业拉山,在大雪纷飞寒风肆虐的垭口,在那个藏族姑娘黑乎乎的双手添加的柴火堆旁….
有一度,我不想走了。
等到酒瓶子和唐朝他们上来后,风雪欲猛时间有限,我说哥几个换上冲锋裤吧,零下十度至少,还有40km的下山,山顶大雪山腰中雪山脚肯定下雨,路面湿滑能见度低,生命第一安全第一。陈凯笑哈哈说,有兰哥不怕。我说你娃注意还没有娶老婆生儿子。
9点20分,我们下山,别了业拉山;别了,一直一句话都没有说默默的藏族姑娘;别了,那群还在嘻嘻哈哈无忧无虑的年轻骑友;
72拐,我来了。
不,准确的说是业拉山108拐。当然,还有怒江、澜沧江,等着我。
业拉山108拐,也有叫天路九九的,在世界公路史上,也是可圈可点的奇迹。天公不作美,今日大雪压顶,迷雾纷飞。
2012年的业拉山108拐已经全部是上好的水泥路,远远比当年还是泥土路的时候轻松多了,但是冰雪路面的下坡和峭壁泥石流的威胁依然存在,除此之外,寒风是我们远远没有预见到的难关。
原以为冲锋衣裤可以御寒即可,却单单忽略了对手和脚的呵护,于是,我们每骑行一会儿就得下来用搓手跺脚,不然僵的连车把手都扶不住,开始下山的时候,寒风已经刺的不是骨,是完完全全的入骨了,大约10多分钟就得下车休息一次,不得已把塑料袋、头巾各种能偶御寒的东西全部套在手上、脸上,还是于事无补。
怎么形容那种冷呢?写到这里我无法再继续敲击键盘,按理说这刺骨入骨的冷应该留下深刻的印象,但是没有。脑海中想不起当时的感觉,那么就是这手腕了。。。现在每逢下雨阴天之前,酸痛不已的手腕了(比CCAV的天气预报准确多了)。这算是业拉山给我纪念吧。
这个纪念抹灭了我对业拉山寒冷的所有回忆,或者换句话说,当时麻木不堪的手,已经没有任何知觉留在记忆中,下山后才记得,哦,原来还有一双手。。。。
山,还的下。
平安下山,已经是中午12点07分。
午餐,是剩下可怜的几片牦牛肉和早上买的馒头包子。
从业拉山下来的路上,按照各种前辈的说法,是一路平坡到八宿,经历了一上午的生离死别,我们只想尽早赶到住宿点,期望有个热腾腾的被窝,浑身湿漉漉的感觉实在是不太妙。所以,这一路过来,雄踞要害的怒江天险没有留住我们的步伐,横跨怒江摇摇晃晃的吊桥没有吸引我们蹴足,卧居水中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石猴也控制不了饥肠辘辘的我们…
4点45分,我们在八宿县城的交通宾馆住下。
齐排排的一排房间,和墙上各种涂鸦吐槽,无不向我们展示318——这个让无数人纠结、神往、痛苦并欢乐的风景线,魅力,魔力。
我曾一度幻想,要去追随沿途所触的历史,比如塔公草原荒芜的神庙,茶马古道上残破的吊桥,路边不起眼的半截土墙、炮楼….但是后来,发现这种欲望的达成,是多么的需要对历史、地理、人文的沉淀和解读啊。而我,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凡人,就这么走马观花匆匆而过,能读到什么呢?
真是可笑啊。我想唯一能做的,也只是循着这个念头,在浩瀚厚重的历史中不断追求探索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想要的答案。
这,也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。
明年,是不是有一次滇藏线?
会不会准备的更充分一点?
神山神圣。

单反的效果。
路。

有没有一张像个人样的照片?
雪在下,海拔3600米的骑行。

战车威武。

大地开始上银装。

当日业拉山前一二名,红衣服的叫木木,蓝色衣服的这位忘记了,给我们拍照的是第三个上来的。

用牦牛肉买通人情,烤火,吃肉,差点儿二锅头。。。。

善良的藏族姑娘,明年去业拉山,山顶应该有房子了。。。

给业拉山海拔牌来个正面的。

从山顶到看见72拐,我们已经下了48分钟左右。壮观不?

车把上那个塑料袋,是用来挡风的,貌似已经不起作用了。

72拐下山路。

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冲动。。。。

临走了,来一张。

介绍。

观景台上,车友涌动,请观察穿着打扮。

半山腰看去,深不见底。

有一个半山腰,同一条线上的拐点,不同高度的拍照。

太冷了,就不频繁拍照。

怒江明洞。

悬崖上 的路。

前面那个桥,就是怒江天险,禁止拍照,我只能远远的拍。

怒江上的吊桥,摇摇晃晃,很是考验人。

别了,怒江。
午餐。
同尼村?

石猴。

八宿县的旅游宣传。

快到八宿了。
神一样的吐槽。。。

晚餐丰盛,还有酒。
兄弟们,你们都还好吗?

这个下午阳光灿烂,这个下午在冰雹和狂风的洗礼中空气格外清新,这个下午邦达镇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,既准备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为我们庆祝,也准备了一个拿着尖椎四处要挟,要试骑我们单车的小盆友,他的眼神诡异、闪躲而充满仇恨;这个下午我们看见邦达山脚有无穷尽的单车队伍来到,搭车来的,骑车来的,推车来的;
邦达是川藏南线318和川藏北线317的汇合点,所以,整个地形是三角形的,从这里开始,317并入318线一直绵延到拉萨,再绵延到樟木口岸,再绵延下去就是尼泊尔了。
邦达镇背后的业拉山海拔4658米,下业拉山的路途就是著名的天路九九,也叫业拉山108拐,车友们通俗的说法是72拐,具体多少拐,这次在暴风雨的前行中,也没有注意去数。从业拉山顶直落2000米的海拔后,我们就即将看到重兵把守的怒江天险,桥的这头是从业拉山下来的,桥的另一头搭在一个笔直的悬崖上,陡直陡直的崖壁,被生生的砍出一个黑黝黝的洞,走过去,洞内阴森森凉飕飕。
桥就在凌空在怒江之上,桥下是咆哮奔腾的江水,桥头两边都有荷枪武警把守,让这个本来就被大自然塑造的天险更多了几分紧张和凝重。
再往后去,就是一直沿着怒江边的路。没多久,怒江就和318国道分开了。继续陪着318线前进的是怒江的一条小支流,水质清爽,淙淙而下,比滂沱翻滚、到处是激流险滩浑黄的怒江水多了几分安静。这条安静的小河一直延申到八宿。
这就是今天大概的路程,因为这些,因为邦达镇在地理上凸显的独特优势,让这个小镇子看起来比一路上遇见的其他任何小镇要繁华多了。
没想到今天的住宿条件比登巴的还要痛苦,进得屋去,四个靠墙的托包放好之后,一横一竖的两张高低床一摆,四个人只够勉强挤着站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湿漉漉的霉潮味,白床单已经变成灰床单,枕头上,床单上,墙壁还有床沿上,写满了各种不同的吐槽语句,也有很多不明来历的污迹。
顶住感冒的风险,勉强用半冷不热的水洗了个澡,我们叫上半斤牦牛肉开始大快朵颐。
入夜,在众多喧嚣和吵杂的声音中,我们沉沉的睡去。而今晚,有一个叫丁涛的人在午夜2点直接单车上山走了,他要打破自己9天单车无后援穿越318的记录。
凌晨6点。这个清晨格外的冷,悉悉索索的吃一大碗面条不够,又叫老板打包半斤卤好的牦牛肉,沾上辣椒粉。打包扎好放托包上。
6点50分,我们一行出门右转上业拉山。
听说今儿要过怒江108拐,这个在Goolge地图上看着就热血沸腾的108拐天险,今天终于要屈服在我们的车轮下,哥几个自然是兴奋异常。事实证明,我们没有被路的曲折蜿蜒折服,没有预见的极度寒冷和风雪却让我们每个人今生都没齿难忘!
上业拉山的318国道是沿着一个干涸的河谷延伸到山凹,然后再折回上山。在刚离开邦达镇治安卡口不到1km的地方,左边有个小山脊。
今天的天气原本是灰蒙蒙的,就在6点55分的时候,大自然再一次给我们展示了它的神奇,阳光如经过了纱布蒙版一样,以非常温和的柔光效果,散散的集中打在一个小山脊上。而山脊的四周,是如梦如幻的水雾,迷离散乱的雾,湿漉漉的。
这一霎那,我用一个词叫“滚鞍下马”,我手忙脚乱的拖出相机,来不及光圈快门带参数的调,短短的3分钟之后,那串晶亮的阳光就在浓雾的拥簇下消失了。
我呆呆的看着相机里面仅存的照片,坚持相信,这是神给的福祉,他要我们在迷雾中看见阳光,在寒冷中追逐温暖,他要我们遵从自己内心的自由,一路走下去。
邦达镇至业拉山口,14km,柏油路,上坡,海拔4000以上。
雪越下越大,逆风,上坡,最低速度2.7,平均速度约5km左右,能见度约5米。
我只能听见自己沉重的呼吸。
湿漉漉的雾气在山脚伴随,再爬一会儿山,就是散乱的雨点,随后会变成稀稀拉拉的雪花。
小雪花随着海拔的升高,现在已经是鹅毛般的大雪。山风一阵紧一阵慢,裹着雪花如一张白茫茫的网,好似女巫发出的迷雾,有一阵没一阵的迎面冲来。灌着雪的风如一只巨大的手掌,忽地之间在面前形成一道厚重的气墙,让我瞬间僵住,然后忽地一下又消失的无影无踪,脚下一松,车子才晃晃悠悠的继续前行。
每当我穿入重重雪雾中,初生的太阳在在雪雾之外,照的四周白晃晃的。就在这时,有那么一瞬间,我突然有种莫名的苍茫和孤独。总之这不似人间。
那一刻我想到了折多山上,临到山顶前我泪如泉涌的哭泣。经过这么些天的旅程,我现在想到了当时的我,为什么泪水会那么突然的滔滔而下?一个男人,不是哽咽,而是张开大嘴如孩童般的哭泣。这么些天来,我都不敢去回忆,去琢磨当初的我为什么失态失控到这种地步.爬行在业拉山上的我,在雪风迷雾中独自前行的我,似乎明白了。
这不是伤心,这是感动,一个在浮世中流浪千年迷失自我的孩子,终于找到家的感动。
人,原本是与最原始的大自然有心灵共通的归宿。
我哭,是因为我回家了。
这是神秘的大自然接纳我,包容我这个凡人的独特方式,它以它宽厚的、坦荡的、毫无偏见一视同仁的胸怀赋予我了如此直白生命,而又荡涤人生的启示。
人,实在不必依靠谁的眼光和看法而活下去,不必因为世俗的标准和枷锁来禁锢自己自由的心灵。
我就是我,就如折多山顶伸手可触的蓝天,如318线上滚滚翻扬的尘土,如雅鲁藏布江咆哮的江水,如玉曲河畔叮咚银铃肆意扑入大地的冰雹,如业拉山顶呼啸的雪风,阳光下巍然挺立的南迦巴瓦,蜿蜒静谧的拉萨河水.....,大自然说,看:它们自己就是自己,雄阔辽大的高天碧蓝,追逐阳光的尘御风流畅,欢腾奔袭的雅鲁藏布江和如绸缎般丝滑光亮的拉萨河,叮咚跳跃的冰雹丝毫也不羡慕飘逸如仙的雪花…….
它们各自沉醉于自己的精彩,不在乎生命的短暂与永恒,不会因为任何而放弃自己的本性,它们或坚持,或交融,组成整个大自然五彩斑斓的和谐乐章。
但是,我们依然看见,山是山的巍,水是水的灵,尘归尘,土归土,风雨雪霜雾不改…
而大自然在慈祥的看着我们,我们这群迷失自己,不断寻找心灵慰籍的孩子…
默默去做,去承受,去坚持,去追随你内心的召唤。这,就是难得的快乐。
我在零下10度中,顶着风雪前行。
前不见去者,后不见来人。白茫茫的好干净的一片,灰蒙蒙的天空中,太阳透过厚厚的云层和大雪努力的想挤出一丝光线。
8点19分,大雪飘飘洒洒,给业拉山换上了晶莹剔透的素装。
8点51分,我浑身哆嗦的站在业拉山的海拔牌前,笨拙的冲锋衣紧紧的裹在身上像一只圆滚滚的粽子,手脚都已经麻木不堪。
业拉山顶有正在修房子的藏民,他们升起一堆大火在烧水,火堆的旁边是三个围圈而搭的帐篷,帐篷破破烂烂,避风不能挡雨。有个蒙着面巾的小姑娘忙前忙后的为大火堆添柴火,她衣着传统的藏服,扎着头巾面巾,只有一双黝黑的眼睛,在雪雾中闪亮闪亮。
我是今天出发,第四个到达山顶的。在大火的烘烤下,一群人激动的有跳有闹。来自广东的木木,他们在用DV采访陆续上山的车友,都是年纪在19-23左右的大学生,大家唧唧咋咋,互相认识和交换各种联系方式,QQ微博电话微信;他们说着不同口音的普通话,互相用最真挚的声音交谈;而我这个老家伙,以老充嫩的混迹其中,用在山下买到的卤牦牛肉,到处请人吃着,干辣椒粉沾牦牛肉,在这个零下十几度的早晨,在这个海拔4600米的业拉山,在大雪纷飞寒风肆虐的垭口,在那个藏族姑娘黑乎乎的双手添加的柴火堆旁….
有一度,我不想走了。
等到酒瓶子和唐朝他们上来后,风雪欲猛时间有限,我说哥几个换上冲锋裤吧,零下十度至少,还有40km的下山,山顶大雪山腰中雪山脚肯定下雨,路面湿滑能见度低,生命第一安全第一。陈凯笑哈哈说,有兰哥不怕。我说你娃注意还没有娶老婆生儿子。
9点20分,我们下山,别了业拉山;别了,一直一句话都没有说默默的藏族姑娘;别了,那群还在嘻嘻哈哈无忧无虑的年轻骑友;
72拐,我来了。
不,准确的说是业拉山108拐。当然,还有怒江、澜沧江,等着我。
业拉山108拐,也有叫天路九九的,在世界公路史上,也是可圈可点的奇迹。天公不作美,今日大雪压顶,迷雾纷飞。
2012年的业拉山108拐已经全部是上好的水泥路,远远比当年还是泥土路的时候轻松多了,但是冰雪路面的下坡和峭壁泥石流的威胁依然存在,除此之外,寒风是我们远远没有预见到的难关。
原以为冲锋衣裤可以御寒即可,却单单忽略了对手和脚的呵护,于是,我们每骑行一会儿就得下来用搓手跺脚,不然僵的连车把手都扶不住,开始下山的时候,寒风已经刺的不是骨,是完完全全的入骨了,大约10多分钟就得下车休息一次,不得已把塑料袋、头巾各种能偶御寒的东西全部套在手上、脸上,还是于事无补。
怎么形容那种冷呢?写到这里我无法再继续敲击键盘,按理说这刺骨入骨的冷应该留下深刻的印象,但是没有。脑海中想不起当时的感觉,那么就是这手腕了。。。现在每逢下雨阴天之前,酸痛不已的手腕了(比CCAV的天气预报准确多了)。这算是业拉山给我纪念吧。
这个纪念抹灭了我对业拉山寒冷的所有回忆,或者换句话说,当时麻木不堪的手,已经没有任何知觉留在记忆中,下山后才记得,哦,原来还有一双手。。。。
山,还的下。
平安下山,已经是中午12点07分。
午餐,是剩下可怜的几片牦牛肉和早上买的馒头包子。
从业拉山下来的路上,按照各种前辈的说法,是一路平坡到八宿,经历了一上午的生离死别,我们只想尽早赶到住宿点,期望有个热腾腾的被窝,浑身湿漉漉的感觉实在是不太妙。所以,这一路过来,雄踞要害的怒江天险没有留住我们的步伐,横跨怒江摇摇晃晃的吊桥没有吸引我们蹴足,卧居水中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石猴也控制不了饥肠辘辘的我们…
4点45分,我们在八宿县城的交通宾馆住下。
齐排排的一排房间,和墙上各种涂鸦吐槽,无不向我们展示318——这个让无数人纠结、神往、痛苦并欢乐的风景线,魅力,魔力。
我曾一度幻想,要去追随沿途所触的历史,比如塔公草原荒芜的神庙,茶马古道上残破的吊桥,路边不起眼的半截土墙、炮楼….但是后来,发现这种欲望的达成,是多么的需要对历史、地理、人文的沉淀和解读啊。而我,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凡人,就这么走马观花匆匆而过,能读到什么呢?
真是可笑啊。我想唯一能做的,也只是循着这个念头,在浩瀚厚重的历史中不断追求探索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想要的答案。
这,也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。
明年,是不是有一次滇藏线?
会不会准备的更充分一点?
神山神圣。

单反的效果。

路。

有没有一张像个人样的照片?

雪在下,海拔3600米的骑行。

战车威武。

大地开始上银装。

当日业拉山前一二名,红衣服的叫木木,蓝色衣服的这位忘记了,给我们拍照的是第三个上来的。

用牦牛肉买通人情,烤火,吃肉,差点儿二锅头。。。。

善良的藏族姑娘,明年去业拉山,山顶应该有房子了。。。

给业拉山海拔牌来个正面的。

从山顶到看见72拐,我们已经下了48分钟左右。壮观不?

车把上那个塑料袋,是用来挡风的,貌似已经不起作用了。

72拐下山路。

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冲动。。。。

临走了,来一张。

介绍。

观景台上,车友涌动,请观察穿着打扮。

半山腰看去,深不见底。

有一个半山腰,同一条线上的拐点,不同高度的拍照。

太冷了,就不频繁拍照。

怒江明洞。

悬崖上 的路。

前面那个桥,就是怒江天险,禁止拍照,我只能远远的拍。

怒江上的吊桥,摇摇晃晃,很是考验人。

别了,怒江。

午餐。

同尼村?

石猴。

八宿县的旅游宣传。

快到八宿了。

神一样的吐槽。。。

晚餐丰盛,还有酒。

兄弟们,你们都还好吗?

关联活动
此游记没有关联活动
暂时还没有评论哦~